千秋

这是一篇十分惭愧的安利

“可原来环境中的标准,即便他自己已经不再采用,但他一定比圈外的人更清楚,更清楚我们所采用的标准是什么。”

看《千秋》到这一段,终于被玛雅的话彻底击中。下面举出书店的例子,几要苦笑,真是最切骨的感受。记得小学时,班级中言情小说风行,我一个字没瞥过,被全部女生隔离。家中书籍众多,长辈虽然不同玛雅的母亲那般耳提面命,然而环境熏陶,只比明说还要可怕。最后经年过去,和母亲谈起往事,她沉默很久后,才道如果这样,看几眼也不是不可以,语气极尽妥协。可她不知道,我上高中后,的确自己翻过,但看了两行便掩卷,读不下去。所以就算时光回溯,该发生的一样会发生。

以这样的经历,和叶神稍稍对照:可以料想,他在十五岁时,经历了一次价值观的分割。割裂结果如何,在原著中看,仿佛还算融洽。但谁真正清楚,那时那刻,会有什么阵痛;分割后,拥有两套系统,不同的对象,又要如何相互妥协。这两套系统在旧嘉世,叶神的行为处事,实际不同周遭的每一个人:太独特,不被理解,太强大,而且孤独。

以有限的,少的可怜的经历,我觉得外界对人的压迫都可消解,以各种各样的方式,或多或少。但自己对自己的压迫却很难,价值观、准则这一类的冲撞尤其。很难想象,叶神在直面、改变自己的一些旧有体系时,到底经历过什么,想过什么。但从我因两行字掩卷,宁可不改变看,不会简单。

“他知道这边的人因此会怎么看他,看我家。”

曾和林总讨论,如果没有家庭原因,叶神会不会参与进广告和营销。很多同人在分析这一点,喜欢把叶神塑造的不食人间烟火,说老叶深恨营销改变了联盟格局——但这纯属无稽之谈。一个体系,天生会由单纯渐变复杂,多方参与,多方协商,多方妥协,一起共赢。大约是林总搞商务,对这点感切尤深,最后他想了想,说老叶大概会尝试,在他的框架内。他不是固步自封的人,但他的坚守远比大多数人坚定、长远。就像谈判时,面对底线,是不可能后退的。

说完,我说,叶神终究是对家庭眷恋。虽和上一辈理念不一,但家就是家,抛头露面,一部分的意义上就是扇了父母的耳光,把那一套价值观中,以为的最不如人意处摊开了,给同一圈内,同一阶层的人看。他不会这么做的。林总沉默片刻,同意了。同意后他又说,你看,你又说回了原著。

所以,当看到叶秋和玛雅谈话时点到这一层含义,我停顿了很久。从叶神这一举动后,何尝看不出他的坚持、妥协,和温柔。

“但从我的理解上,他其实是被一些东西绊住了、束缚住了,这些东西是他不能丢的,所以他实际操作的余地很小。”

《千秋》这一篇文章的层次,以叶神为中心,叶秋看哥哥,玛雅、吴雪峰从旁解释,后两者站在更为客观、冷静的角度,跨度时间,构成了整体。虽然无论哪一个人都做不到百分之百客观,但角度包裹,总算让出场不那么多的叶神隐隐绰绰显现出来,有了影子。

先开始动笔时,我总想找寻一个譬喻,描述《千秋》中的叶家兄弟,最先想到镜子,深感不合适;又想了双子系统,但估计这双子系统间还塞了一个老大的黑洞,并不是直接互相牵引旋转——可见二人间的隔阂。

然而,叶秋随年龄增长,终于还是逐渐地,由近及远,又由远及近,再一次看见他的哥哥。认识到了最后,经过这么长年岁波折,自己原以为对对方的失望,实际上,还是心存敬意。怎么说来着?叶神的原话:“一日是你哥,终生是你哥。”

叶秋不仅和叶修和解,终于还要和自己青春的年岁和解。不知道为什么,我想这个弟弟年少时,尽管优秀,尽管出挑,但总是笼罩在叶神极富个人色彩的气场之下,那股胸有成竹的孤注一掷,大概也是叶秋希望拥有,但终于不可拥有的气魄。

说到底,这该是一种天赋。

感谢 @侑李 老师,写出这么精彩的文章,安利角度狭窄,夹杂了太多过于个人的经历,实在道不出万一。十分惭愧。

评论
热度(200)
 
© 江潮 | Powered by LOFTER